于晓非老师的金刚经课程是博研的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。于老师在导读《金刚经》时采用了二谛的模式,一共四重二谛。
以有无为例,在胜义谛上非有,在世俗谛上非无。通过非有非无对治有无。但很快于老师又说这是一对新的二对治老的二,这种既非有也非无的中观还是只是权变中观。而究竟中观就是要泯灭有无二边的中观,即因为没有有所以没有无,有无二边同时消失。
这里可以看到二谛的模式无法得到究竟中观。但是于老师在这里卖了关子,没有讲龙树是怎么把这个世界给证没了,怎么证一切法无生,注意这里是彻底的空,就是这个世界一丁点都没有。于老师在这里给了一个线索,他推荐了北大叶少勇教授讲解的中论颂。听完以后,我深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甚深般若,龙树给出了那么完整的证明过程。在这里做简单的介绍,因为甚深,我也只能说领悟了一点皮毛,权当抛砖吧。

如果眼前看到了一个杯子就说杯子存在,这在龙树眼里就是蠢。因为这个世界有可能是梦境。怀疑主义就是认为这个世界有可能是梦境。到目前为止,这个命题是无法证明的。

也就是说在怀疑主义前提下,这个世界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妄的,而且某事物(如杯子)放在面前是不能证明该事物(如杯子)的存在,就是事物自身是不可以作为证据的。如果面前有个杯子就说杯子存在,那就是独断论了。
如果怀疑主义前提可以立住,那么就会发生认识论转向。就是从以事物为中心转向以概念语言为中心了。
莎士比亚有一句话形象的说明了什么以事物为中心,“名字重要吗?玫瑰不叫玫瑰,它依然芳香。”就是玫瑰所指的这种花是客观存在,然后人们再根据其可识别的特性,命名它。名字可以变,但其可识别的特性不变。这就是以事物为中心的认识过程。
但是在怀疑主义前提下,这个花就有可能是个虚妄分别,不能将花放在面前做证据,只能通过概念,概念的定义,来讨论。如果对概念讨论的结果是没有毛病,那么这个概念所指事物就存在。如果这个概念是错谬的,所对应的事物就不存在。
例如,正方形是有可能存在的;而方的圆,就显然是自相矛盾的,是不可能存在的。
接下来,龙树真的就通过封闭原则和归谬论证,证明了我们的每一个概念都是错谬的。
例如,缘生果,龙树说:
因是法生果,是法名为缘;
若果未生时,何不名非缘;
果先于缘中,有无具不可;
先无为谁缘,先有何用缘。
缘未生果时只能称之为非缘,等果生了非缘变成缘,那么果从非缘生,还是果从缘生?
这个例子里面,先定义了能生果者为缘,就将缘封闭了,另一方面,生果又要求从非缘变缘。结果就出现了果从非缘生的错谬。根据认识论转向,所以缘生果是不存在的。
再如运动,如行走者,就是行走的人,那行走者就不能停了,因为停下来就不是行走者了。不能停的行走者也是荒谬的吧。再次看到,一旦定义了行走者,行走就给封闭了。哪怕定义行走者是现在在走,将来能停的人,也还停不下来,因为停止者是过去行走,现在停止的人。所以运动是不存在。
再如灭,事物既不可能以自性灭,也不可能以它性灭。牛奶变酸奶,就不是牛奶了。牛奶以酸奶灭,那也是荒谬的。
所以,只要我们定义了一个概念,那么就被封闭不能变了。所以我们的任何一个概念所指都是方的圆。这就意味着,一切法无生。这个世界一丁点都不存在。因为有都没有了,所以就没有无了。
从而在龙树的论证体系里就只有不二的胜义,将中道立于泯灭二边胜义之上,而得到究竟中观。
博研15班-博研·全球史6班
李子骐分享
